寒露养生:三护三防

今天是寒露, 每年10月7日-9日,太阳黄经195°,寒露到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寒露是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俗语言:“寒露寒露,遍地寒露。”此时地面的露水寒光凛然,气温骤冷,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已经进入秋季,东北进入深秋,西北地区则离冬季不远了。

那么寒露时节如何养生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朱镇华教授表示寒露养生有“三护三防”:

护足

谚语有云“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寒露过后,气温逐渐降低,中医讲“寒从足生”,足部是足三阳经脉以及肾经的起点,如果足部受寒,寒气容易入侵人体,不注意的话会导致旧病复发,尤其是体质虚弱或是本身患有脾胃病、肾病等慢性病人群。

建议大家寒露之后不要再穿夏季的凉鞋。平常除了穿厚袜子、棉拖鞋保暖足部之外,还可以利用看电视、休息的时间,站立踮起脚尖再放下,重复做至额头微微冒汗,以促进脚部血液循环,预防寒气入侵。

另外,晚上还可以用热水泡脚,胜吃补药!既能舒筋活血,又能温暖全身,同时还能缓解疲劳。

护颈

颈部是人体的“要塞”,不但充满血管,还有很多重要的穴位,如大椎穴、风池穴等。注意给脖子保暖,能够避免头颈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缩,对预防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失眠等都有一定的好处。

建议大家在寒露后尽量穿一些高领、立领的服装,或者在脖子上披一条围巾、丝巾、披肩,以帮助保暖。

另外,大家在平常也可多做“乌龟伸脖”的动作,前后伸缩脖子,再左右转动,这样有利于活动筋骨、放松颈部肌肉、促进血液循环。

护腰

腰部为带脉(环绕腰部的经脉)所行之所,特别是脊椎两旁的后腰是肾脏所在的位置。肾喜温恶寒,经常按摩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

平常大家可以经常用双手搓腰,这个动作有助于疏通带脉、强壮腰脊、固精益肾。

具体做法:双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长强穴)。每天早晚各做一次,每次做50-100遍即可。

防秋乏

俗语说“春困秋乏”。秋季是阳气逐渐下降、阴气逐渐上升的过渡时期。在阴阳转换的时节中,会出现一些特有的现象,需要人体调整适应,比如秋乏,常表现为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等。

防秋乏最好的办法就是锻炼,如登山、徒步、打球等有助于解除秋乏。当然,在秋天中午12时到13时之间可以适当午睡,半小时即可。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打乱人体生物钟。

防感冒

寒露后早晚凉,中午热,温差较大,稍不留神就会着凉感冒,特别是老人和小孩,抵抗力较差。

因此,早上起来可以穿长袖、长裤,中午热的时候,换成短袖。早上儿童还可以添一件外套,中午天热的时候再脱下,到傍晚起风的时候还可以穿上,建议选择透气吸汗的衣服,避免中午天气热时出汗后吹风着凉。

防抑郁

秋风萧瑟,由盛转衰,不免让人触景生情,勾起人们心底忧郁的心绪,使人们情绪不稳,易于伤感。秋季临床上抑郁状态的患者明显增多,此时情绪调养十分重要。

因此,深秋时节,需保持良好心态,安宁平静的心情,宣泄积郁之情,因势利导,培养乐观豁达之心,这也是寒露养生保健不可忽略的一点。

自然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命规律,所以人到秋冬季节也同样处于“封藏”时期,尤其寒露后,阴气渐盛,各种恶疾增加,此时补之身体,扶正祛邪,并能满足来年生发的需要。朱镇华教授提醒:

民间有“秋冬进补,来年打虎”的说法,除了日常饮食中鸡鸭鱼、大骨汤等,也可以使用中药材来进补。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尤其秋冬的时候,由于人的消化吸收功能增强,在这个时候服用膏方,把气血补足,事半功倍。

对于补气血来说,中医膏方往往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膏方本身,滋补性强、服用方便、吸收迅速、疗效确切、针对性强等,这与传统中医外治法相得益彰,前者扶正,后者通经络、祛病邪,外调内养,达到扶正祛邪,气血充沛,阴阳平和,五脏协调,延年益寿的功效。

朱镇华:中共党员 副院长 主任医师 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耳鼻咽喉疾病;擅长内窥镜下行鼻、鼻窦、咽喉、耳等微创外科手术,对耳鼻咽喉科头颈肿瘤的早期诊断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有较深的造诣,能充分运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咽喉炎、感音神经性聋、慢性鼻炎、鼻窦炎、小儿鼾证等耳鼻喉科的疑难杂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学科学术带头人。主持参与国家级课题4项,省级课题5项,曾获湖南省科技厅进步二等奖,主编参编著作6部,发表论文20余篇。

门诊时间:周三上午、周六上午

作者:朱镇华

图片来源:网络

校对:陈双

版权所有@ 2022 嘉豪演绎庆典中心 备案号:鲁ICP备150131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