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尽,命也尽!你还有多少血可用?
你还有多少血可用?
初闻此言,列位看官可能哑然一笑:“我体检的时候又没有被查出贫血,血怎么会不够用”?
问题是,体检的时候不贫血,你就真的气血充足吗?
深究这个问题之前,精诚君先和你一起看看,中医里的血,到底是管什么用的。
其实,就物质形态而言,中医所谓的血,和我们肉眼看到的红色血液,没有太大差别。只不过,古人认为血有一个孪生兄弟,即津液。对于津液的解读,今天暂且不提。至于说血的功能,中医对它的解读,可谓别有一番味道了。
问题是,体检的时候不贫血,你就真的气血充足吗?
深究这个问题之前,精诚君先和你一起看看,中医里的血,到底是管什么用的。
其实,就物质形态而言,中医所谓的血,和我们肉眼看到的红色血液,没有太大差别。只不过,古人认为血有一个孪生兄弟,即津液。对于津液的解读,今天暂且不提。至于说血的功能,中医对它的解读,可谓别有一番味道了。
首先,血能濡养身体。《难经·二十二难》里说得好:“血主濡之”。我们的眼睛之所看得见,耳朵之所以听得见,舌头之所以尝五味,面色之所以红润,毛发之所以丰盛,甚至说能走、能跳、能唱,能言,五脏六腑之所以能够发挥功能,全要靠血的濡养。
其次,《灵枢》里面讲得好:“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我们的血能够濡养神灵。血液充沛,我们才能思维敏捷、感觉灵敏。否则,必然神疲、失眠、健忘。
可见,血真的太重要了。
正因如此,祖国传统医学捏出了“血虚”二字来,形容因为阴血不足所致的各种症状。常见的,就是头晕目眩、心悸不安、面色萎黄、失眠、神经衰弱、嘴唇发白发灰,手指甲没有光泽,浑身倦怠乏力,女子则月经不调,闭经少经,舌淡、苔薄。这些都是血不能濡养五脏、清窍、肌肉以及四肢百骸所致。值得一提的是,这类人经过检测,未必有贫血的问题。可见,中医所说的血虚,和贫血,并非一回事。
到底是什么引发了血虚?哪些行为会伤血呢?因为篇幅所限,把其中几个典型的因素列举如下,供您参考对照。
一,外伤失血。这一点没什么好说的。
二,久视伤血。中医说肝开窍于目。肝主藏血。用眼过度,会伤肝血。
三,暴怒伤血。怒伤肝。常发怒,肝阳必定上亢,日久化热,灼伤阴血。
四,多思伤血。思虑过多,引发脾气郁结。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而影响血的生养。
五,月经过多伤血。经血量大,甚至崩漏,自然伤血。这也没什么好说的。
六,多汗伤血。因故经常大汗淋漓,为伤津之举。津血同源。血的构成,本身就有津的参与。津伤,血必伤。
七,熬夜伤血。卧则血液归肝。肝就是在夜晚的时候,来净化和濡养血液的。当睡不睡,自然伤血。
心悸病中见血虚证,证候:心悸,头晕,失眠多梦,面白无华,倦怠乏力,舌质淡红,脉细弱。治则:补血养心、益气安神。主方:归脾汤加减。
虚劳病中见血虚证,临床表现每以心、肝血虚症状为主。心血虚证候: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面色不华,舌淡、脉细或结代。治则:养血安神。主方:养心汤加减;肝血虚证候:头晕、目眩、耳鸣、胁痛、惊惕不安、月经不调、经闭,甚则肌肤甲错、面色苍白、舌质淡、脉弦细。治则:补血养肝。主方:四物汤加味。
头痛病中见血虚证,证候:头痛头晕,隐隐作痛,遇劳加重,面色少华,心悸不宁,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治则:补养气血。主方:八珍汤。
出血性疾病中见血虚证,证候:鼻衄,或兼齿衄、肌衄,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头晕眼花,耳鸣,心悸,脉细无力等。治则:补气摄血。主方:人参归脾汤。
发热病中见血虚证,证候:发热,夜重昼轻,心悸乏力,面色不华,舌淡脉细数。治则:清热养血。主方:当归补血汤。
什么样的人适合应用以上方法呢?答曰:头晕目眩、心悸不宁、面色萎黄、唇甲无华、舌淡苔薄、脉沉细,以及神经衰弱、失眠健忘等症属血虚者。应用前,务必请中医师辩证指导,随症加减,以求最佳之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