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初中生心理健康
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复杂使得离婚率居高不下,当今中国的单亲家庭越来越多,这些家庭中的子女往往倍受关注。单亲家庭中的初中生因其所处生长发育阶段的特殊性,出现了许多出人意料又难以解决的问题。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单亲家庭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许多研究表明,这些学生易焦虑、较孤独,部分甚至出现暴力倾向,少数人因此埋下犯罪的种子。加强对单亲家庭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并予以正向引导已经成为学校与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单亲家庭初中生心理特征
(一)单亲家庭初中生心理总体特征
初中阶段是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最旺盛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精力充沛,是体力与智力“大爆发”的阶段,也是心理成长逐渐由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程,其人格初步成型。然而,这个时期的初中生由于兼具幼稚与成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因而生存环境中任何变化都会对他们产生难以估计的影响。这个时期的初中生如果遭遇家庭解体,则原本双亲的家庭“拆解”为单亲家庭的过程对大部分的初中生来说都是一次挫折体验,很多学生往往出现各种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单亲家庭的初中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比重较双亲家庭更高,一般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焦虑、孤独、自责、身体症状、恐怖、冲动。而其中的焦虑、孤独和自责则是最突出的三方面。
1、焦虑。主要是人际交往困难。初中生由于尚未发育成熟,相对来说比较脆弱、敏感,当遭遇家庭变故成为单亲家庭的子女时,他们往往觉得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在人前感到自卑,与人相处时常常刻意避免谈及家庭情况。同时,他们又具有异乎寻常的自尊,试图以此作为“保护盾”给自己制造出更安全的感觉。因此,当出现别人有意或无意中触及到他们的家庭问题时,他们往往会产生非正常的过度反应,部分学生甚至出现过激的举动。另一方面,他们在日常与人交往过程中缺乏自信,即使是普通的语言交流也会让他们产生紧张情绪,经常显得焦虑不安。这些学生通常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即便身处集体之中也很少主动发言,当需要被迫发言时,由于焦虑和紧张心理,往往在已经掌握的知识点上回答错误,由此产生新的焦虑情绪,使其在以后类似的情况下更加紧张,往往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湖北省南海市下属的一个县城中学初二年级有刘姓学生与同学关系紧张。刘某小学快毕业时父母离异,进入初中后成绩逐渐落后。据其同班同学反映刘某脾气不好,经常因小事与同学争吵,个性倔强难以相处。
2、孤独。强烈的自卑感引起强烈的孤独感。学生不愿意主动与人交流,内心的情感得不到宣泄,显示出明显的封闭性,不轻易表达自己的内心活动。如果有烦恼或痛苦的感受,则宁愿埋在心里或者以文字形式写在只有学生自己知道的地方。这些学生一般难以交到知心朋友,即使是对少数几个朋友也常常保持距离。面对家人时,学生也不愿意吐露心声,性格显得内向。也有部分学生会显示出两面性的性格特点:有时会表现得开朗、活泼、热情、喜欢与人说笑,但另一些时候则沉默寡言,极其冷淡。甘肃甘州区上秦镇中学一崔姓学生九岁时父母离异,从其七岁开始,崔的父母经常发生激烈争吵甚至大打出手,这种情况持续了三年。父母离异后崔某随父亲生活,由于家庭条件艰苦,父亲迫于生计与孩子缺乏交流,崔某本就对父亲较反感,因此长期以来内心十分孤独,又未能有机会倾吐内心感受,十分自卑,上学时经常不做作业,且常常撒谎,学习成绩极差。
3、自责。由于初中生看待问题还不能做到全面、客观,加上部分单亲家庭的家长未能及时就相关问题与子女彻底沟通,缓解子女的挫折感,部分学生会错误地将出现单亲家庭的局面归咎于自身的错误。这种学生往往对自己过度约束或过于严厉地自我批评,甚至由于过于极端的自责而出现对自身评价过低的行为。自责的根本原因在于害怕失去别人的爱。学生由于有过于强烈地“被别人爱”的要求,因而一有小事就常常感觉自己不再被爱或失去了爱。出现这种问题的学生一般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北京市密云县中学有陈姓学生刚上初一,老师发现她显得格外内向、阴郁,缺少同龄人的生气。经调查发现,此学生父母半年前离异,父母离异后陈某随母亲生活。据陈某同桌的学生反映,陈某在一次偶然的交谈中曾表露过“如果小学时成绩好的话父母就不会离异”的意思。
(二)单亲家庭初中心理性别特征
初中时期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男女性别的差异使初中生在遭遇单亲家庭问题时也有不尽相同的特征表现。女性由于情感细腻,更看重外界对于自身的评价,往往更加容易敏感,出现焦虑或自责的情况相对来说更普遍。进入青春期的女生情绪常常不稳定,加上家庭对于女生的监护往往出现疏于照顾或者过度保护的极端情况,部分单亲家庭的初中女生常常出现性格过于内向、孤僻,或者出现较强的攀比心理,有些则显得喜怒无常、难以与人交往。男性进入青春期后体力发育非常迅速,往往精力旺盛、容易冲动,开始出现更强的逆反心理。单亲家庭中如果只有单亲父亲,则其在教育子女时容易缺乏耐心,教育手段简单粗暴,更易与男生发生冲突和对抗,这种环境中的男生解决问题常常习惯采取武力方式,具有潜在的暴力倾向;而单亲家庭中如果只有母亲,则男生易出现性格懦弱的情况。
二、单亲家庭初中生心理健康干预措施。
(一)对人焦虑的干预措施
1、避免过度关注
所谓“过犹不及”,教师尤其应当避免对单亲家庭初中生的过度关注,虽然是出于好意的关心,但容易使学生加倍敏感地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这种被强化的敏感心理会使学生加强不正确的心理暗示:“别人都认为单亲家庭的孩子是有问题的”。感觉别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自己时,学生会不自在,害怕自己说错话或做错事,自我加重心理负担,由此产生焦虑情绪,于是在与别人的正常交往过程中缺乏自信,时常紧张,导致更加焦虑。教师应当避免对学生说出诸如“老师已经知道你父母离异的事情了,不用担心,大家都很关心你。”或是“老师知道你是单亲家庭,家里比较困难,你放心,老师会多留意你的。”
2、加强口头交流的训练
针对部分学生与人交流障碍的情况,教师可以适当增加口头交流的训练,不管是朗读课文还是排演节目,可以多给单亲家庭学生参与的机会,使其主动或被动地开口与别人交谈,当语言交流逐渐成为一种习惯,紧张感和焦虑情绪会缓慢消退。而在学生最初的口头交流训练时,由于心理压力问题可能出现说错话或表达还清等情况,教师应当及时予以鼓励,即使学生回答问题不尽如人意,教师也可以用“不错,这个问题回答得很好,要是再增加……就更好。”等语句给予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在前面提到的湖北省南海市下属县城中学的刘姓学生的事例中,经学校老师调查,刘某小学时成绩中上,与同学相处原本较融洽。但从其父母发生离婚争议开始,刘某渐渐变得沉默寡言。父母离异后刘某随母亲生活。进入中学后刘某成绩不理想,脾气也显得暴躁,尤其不喜欢被问及家庭情况。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刘某的班主任与其他各科老师商议了刘某的情况,提醒各科老师不要在公开场合谈及学生的家庭。又让班上的学生干部与刘某结成“一帮一”的学习对子,课后帮助刘某复习,使刘某的成绩得到一定的提高。此外,刘某的老师发现刘某的嗓音宏亮,于是在主题班会活动中增加了诗朗诵项目,并多次让刘某参与其中,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刘某逐渐喜欢上了诗朗诵,与同学相处也比以前更加融洽。
(二)孤独倾向的干预措施
有孤独倾向的学生往往对外界有不同程度的敌视、戒备心理,采取回避和阻挡的方式将自己的心灵禁锢起来,由此树立起层层防线给自身营造安全感。教师对于这种情况应当以坦诚、温和的方式率先伸出和平的橄榄枝,向学生传达出“这里没有恶意、没有伤害”的意思。在平时的教学与接触过程中,教师应当努力发掘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利用一切机会给予肯定。即使是学生出现错误,教师也应以和缓的方式客观地指出学生的不足,并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陈述事情的经过。同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卸下心防,比如鼓励学生开口倾诉,将心中的负担、烦恼一吐为快。可以利用体育运动的方式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过程中培养开朗向上的精神面貌。如果学生不愿意口头交流,也可以让其以书面语言的形式写日记、写感受、写评论等等。如果长期的孤独情绪得不到缓解,心灵容易发生扭曲,对于有孤独倾向的学生,教师应当格外引起重视。在上面提到的上秦镇中学崔姓学生的案例中,其班主任首先在课堂教育时不断创造机会让崔某表现,并不失时机地给予其肯定和表扬。同时走访其父亲,坚持对其父亲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终于使崔父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努力配合学校的行动。一段时间以后,崔某逐渐建立起自信,学习慢慢有了进步。其班主任与他多次沟通,使崔某慢慢愿意吐露心中的想法,班主任再对其负面情绪进行积极引导。后来发现崔某的记忆力较好,班主任于是鼓励其加强记忆训练,在语文课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崔某开始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渐渐走出自卑的心理阴影,也开始学会尊重父母,同时品尝到了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的喜悦。
(三)自责倾向的干预措施
对于有自责倾向的学生,教师应当联合家长积极予以干预,首先是家长应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使学生不再错误地将家庭发生变故的原因归咎于自身,家长需要向学生明确表示“出现单亲家庭的情况不是某一个人的原因,更不是子女的原因。”教师则应当在各种适宜的条件下重申“这不是你的错”的主旨思想,帮助学生逐渐从自责的阴影中走出。密云县的中学生陈某经了解出生一个在“高知”家庭,父母都是大学生,但陈某小学时期成绩只是中等。据陈某小学同学介绍,陈某小学时活泼爱玩,是班上的文艺积极分子。陈某的初中老师根据这一情况先找到陈某的母亲询问情况,陈某母亲平时工作十分繁忙,对于老师的询问只表示孩子上中学后变得安静许多,以为是陈某长大懂事了。老师随后多次与陈某谈心,开始时陈某并不愿意涉及家庭情况,后经老师多次开导终于吐露心声,原来她认为是由于自己小学时太贪玩导致成绩不佳,最终使父母离异。老师立即向陈某母亲联系反馈了这一信息,陈母十分惊讶,表示会和陈某好好沟通。不久后老师发现陈某的情绪缓和了许多,再次交谈后得知经过与母亲的详谈,陈某已经慢慢打开心结,不再错误地将父母离异的原因归咎于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