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发热也别慌,有可能是这些药物导致的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出现,2020年的春节我们过得并不安稳。如今疫情仍在蔓延,但凡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等症状,不少人都会感到慌乱,担心自己已经染上了病毒。这个时期也正是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高发的季节。
因此当很多人出现发热的症状时总是担心自己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其实只要没有接触已经确诊或者疑似确诊的人出现发热呀不要过分恐慌,发热也有可能是普通感冒或者是药物导致的。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哪些药物可以导致发热。
随着抗菌药物品种越来越多,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滥用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由此而来的药源性疾病越来越常见,其中药物热就是较常见的药源性疾病。药物热是指使用某一种或多种药物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发热。
药物热都有哪些症状?
药物热的症状一般为持续性的高热,通常患者体温能够达到39~40℃。发热温度虽高,但患者的一般情况尚好,并且应用各种退热措施(如退热药)效果不好。常伴药疹,呈多形性对称性分布,还常伴有瘙痒或灼烧感;严重的药疹表现为剥脱性皮炎。
哪些药物会引起发热?
很多药物都可引起药物热,常见的包括抗生素类、抗癫痫药、抗肿瘤药、抗组胺药、抗结核药等。
抗生素引起的药物热最为常见,几乎所有类型的抗生素都有比较高的药物热发生率。其中又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阿莫西林等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最为常见。
常用的抗组胺药(如扑尔敏、氯雷他定等)、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抗结核药(如利福平、异烟肼等)也都可能引起药物热。
发生药物热该怎么办?
很多患者发现自己发生药物热以后,第一反应就是服用退热药。其实正确做法应该是这样的:
发生药物热后一般无需特殊治疗,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停用一切可能导致药物热的药物,一般患者在停药后48~72小时内发热症状就可以自行消退。另外,补液有助于药物的排泄,可适当补液促进药物排泄。
如何预防药物热?
这个时候很多患者就有疑问了,既然很多药物都会有发生药物热的概率,那么要如何预防药物热呢?想要预防药物热,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切忌滥用药物,用药应遵循医嘱。
·如果您有药物过敏史,应主动告知医生,以便更好的接受药物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老人、孕妇、婴幼儿、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患者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更容易发生药物热,需要加强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