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日记|我见证了这段难忘的历史

2020年3月13日 武汉新洲

记得2月5日北京下了一夜的雪,第二天雪停了但天空还阴沉着。行装已准备完毕。下午2点36分,等待许久的电话终于来了——“下午3点半到北京南站乘车出发”。没有想到时间这么紧,幸好早上做了准备,已将车上的积雪扫干净。拖上箱子直奔车站。妻坐在副驾上,默默无言。到达车站与大部队会合后,一行人匆匆忙忙穿过无人的站台登上等候的列车,与前来送行的领导同事在车门口挥手告别……晚上9点多到达武汉,街道华灯闪烁,鲜有行人和车辆,雨后湿冷空气透过口罩,让人清醒也带来沉重。

7号上午,新洲区的同事开车过来接上我们。尽管不是第一次来武汉,但这是第一次到新洲。经司机介绍才知道这是离市中心约70公里的郊区,疫情较核心城区为轻,但已经有数百病人住院,还有很多疑似病人在等待床位。入住的酒店门口有穿隔离服的员工测体温,喷酒精消毒,疫区的气氛陡然上升。更让人大吃一惊的是,负责接待我们的新洲同事体温38.5度。难道他是感染者?我们立即和他拉开距离,让他去医院检查,并向专家组领导汇报。幸好那位同事在发热门诊检查体温正常,后续几天也没有再发热,我们也脱离了未开始工作就要被隔离的窘境。此后,不同卡点红外温度计忽高忽低的读数也成为我们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图:社区防控小分队走访新洲区隔离点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和新洲的同事一起,每天在街道社区、隔离点、养老院、发热门诊、定点医院穿行,了解社区病例排查、封控消杀,病人收治、密切接触者隔离观察、核酸检测及数据上报流程,提供技术支持。一开始,我们见到的社区工作者是这样的:颜色款式不同、厚薄不一的口罩上面,是一双双焦虑和疲惫的眼睛;花布罩袍外面套着肥大的红色或白色工业隔离服或者塑料雨衣,鞋子上套着垃圾袋,看上去滑稽而让人心酸。这样一群平常不为人知的群体,在这病毒肆虐全城封控的日子里,被赋予了很多他们之前不曾了解的使命:病例排查,了解确诊病例、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的定义和他们的家庭情况;按照社区人员、片区民警、卫生院医生、街道干部“四包一”的安排,负责上述人员的送医救治、隔离消杀;社区卡口封控检查;网格内居民每天2次的体温情况汇总上报;居民生活保障如买菜、购药、换液化气、水电修理等等。一时间,社区工作者成为隔离在家的居民与外界联系的核心。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听到最多的是“凭良心干活”,“只要工作做好了,居民会理解的”。

逐渐地,确诊和疑似病人先后都安排住院了,密切接触者全部集中隔离了,发热人数在减少,防护物资不再是每天反映的最大需求……一个多月里,行人稀少的街道旁、公园里,梅花、甘蓝、紫薇、海棠、油菜花、樱花渐次开放;住院病人在减少、出院隔离和康复居家人员在增多,新增确诊人数在一天天减少,社区里的气氛也由凝重转为轻松。疫情防控曙光初现,这来之不易的成果背后,是成千上万医疗卫生、社区和各行业坚守岗位工作人员及那些被隔离在家足不出户居民的牺牲与奉献,他们将创造世界防疫的记录。而我也有幸作为其中一员,参与并见证了这段难忘的历史。

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胡翼云

审核:陈会扬 曹政 闫龑

版权所有@ 2022 嘉豪演绎庆典中心 备案号:鲁ICP备150131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