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 | 学生行为ABC
当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谈论ABC行为时,他们谈论的是如何改变行为,而不是拼写一个单词。
ABC-前因,行为,后果-是一种行为矫正策略,它经常用以理解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的行为,并帮助引导学生达到期望的结果。
它既可以用来消除不期望行为,也可以用来培养良好的行为。
ABC属于应用行为分析的范畴。为了理解ABC,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三个术语的含义以及它们为什么如此重要。
前因
前因是指行为之前发生的行为、事件或情况。
也称为“事发环境”。前因是任何可能引发行为的因素。
它可能是老师的要求,也可能是另一个学生的存在,甚至是环境的变化。行为
行为指的是学生所做的事情,有时被称为“兴趣行为”或“目标行为”。
该行为是关键因素(它导致了其他不期望行为),它是对学生或其他人造成危险的问题行为,还可以是将孩子从教学环境中迁移的干扰行为或是阻止其他学生接受指导的行为。后果
后果是对行为的一种动作或响应。“后果”是行为的结果,它是孩子得到或避免的东西。
换句话说,后果就是学生从她或他的行为中得到的结果。
如果孩子尖叫或发脾气,其后果可能涉及成人(家长或老师)把孩子从当下的环境中带走,如独处。
示例
该表给老师,助教以及家长展示了一些如何在教育环境里应用ABC理论的例子。
ABC的关键是它为父母们、心理学家和教育者提供了一种系统和整体的方式来看待行为。了解行为的功能是了解如何改变该行为的最佳方式。
ABC 实践
当教育者处理行为分歧时,他们倾向于围绕这些ABC来构建思维框架。
前因
首先,我们要考虑导致行为的前因(诱因)。当然,可能性有上百万种,这里有两个常见的例子。
如果您四岁的女儿周一早上发脾气,考虑一下她是不是饿了,累了还是遭受什么挫折了-这是发脾气的三大前因。
如果五岁的Timmy在操场上推他的朋友,老师会试着了解Timmy是想和他的朋友争夺什么东西,还是Timmy出于愤怒去推他的朋友。
行为
我们还专注于您想要改变的具体动作。如果您的孩子抓起玩具,并且不让其他人玩,那么就专注于教导分享涉及到的具体动作:
• 把物品交给别人;
• 环顾四周,看看附近其他可供选择的玩具,并且:
• 说“请”和“谢谢”。
如果一名高年级学生在每次老师要求他一起读书时沮丧地举起手来,我们就会把注意力放在努力上。
此时此刻,我们并不关注他实际阅读能力或读出我们正在阅读的单词上。
后果
最后,我们通过改变行为的后果进行干预。
如果我们需要暂时允许一个孩子由于不适当的行为而独处来让她集中思想,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在面对群体的房间里短暂地坐着,但与主要的圈子隔开。
我们总是将独处与恢复活动配对-积极在一起的时间,增添了与团队良好合作的乐趣。
我们还可以使用When/Then语句:“当我们把托盘放好后,我们就可以出去玩了。”这是一个容易遵循的方向,也是对良好行为的积极强化。
关键是要始终如一地执行限制、规则和期望,这样每个人都知道当我们以某种方式行事时会发生什么。
有时老师的不回应也是一种适当的后果。如果一个孩子等到老师看的时候才翻白眼,那么我们就知道这种行为的重点是要引起注意。
在这种情况下,忽视孩子目光应该有效。如果翻白眼没有得到学生想要的结果,她最终会明白翻白眼只是吸引注意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如果我们很小心地不去做某件事,那就是屈服于不想要的行为,即使这在短期内可能会更容易。
我们知道奖励不适当的行为只会让孩子在以后重复不期望的行为。
当我们看到良好的行为时,我们也会及时加以表扬,因为ABC理论也适用于此。
当一个孩子做了正确的事情而得到积极的强化时,她或他更有可能再次这样做!